精读南郡之战
——答“吕布姜维”兄南郡之战牛金一节
收到“吕布姜维”兄飞鸽传书:调查牛金四五合败丁奉的战例是否有效?就此,开帖共同探讨一下,交流意见,查漏补缺,相互促进从而对原著加深理解。
在下读书,自小语文老师教导,要抓住中心思想。这样一来,一切描写最终都是服务于主题,就是我们读书乃至于自身写作的指导思想。换言之,联系上下文,在当时的环境下辩证分析,尽量不引入会导致冲突的假设。就是说,要灵活而不机械,三国不是科技说明文,是艺术作品,作者行文至此,为了表达的需要,艺术加工是必要的手段。由此,很多所谓的矛盾或者Bug便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:此一时彼一时也。在下,今日就再做一次小学生——语文,上课了。
有了大方向,然后读原文,我们要了解时间、地点、人物和事件这几个关键词,事件又细分为原因、经过和结果,合称六大要素,皆须掌握。
一、大格局大环境
曹操复仇,欲灭刘备,会猎东吴目的是假道灭虢。赤壁之战后,曹操本部北撤,留下曹仁领南郡并曹洪等亲密之将,夏侯惇镇襄阳,张辽为主、乐进、李典为辅保最为紧要的合肥。这三个组合,可谓白金纪念版超豪华阵容,也是曹操在人才方面颇为自得之处(东吴陆战一直被曹家压着吧,难以北上)。并且,告诫搞好通讯,留下锦囊妙计,断言东吴必将碰个头破血流。刘备意图染指荆南,诸葛亮作壁上观,周瑜火中取栗。周瑜越难成功,愈发显得曹操强大;那么诸葛亮越容易渔利,愈发显得智慧过人。玄德从无可奈何,到听了孔明计略后大喜,转变之大,可想而知。
二、战前小背景
周瑜自负取南郡轻而易举,故此卖片儿汤给刘备打呵呵“虚做人情”,声称自己取不了则让出去。显然,说一套,做一套,真动手势在必得。周瑜主力后应,蒋钦自告奋勇为先锋,徐盛、丁奉为副将,五千精锐军马。
曹洪分兵夷陵成犄角之势,这符合兵法要旨;深沟高垒不出战,所谓隔岸观火、以逸待劳这也是三十六计里的内容。曹仁,也是这么想的。
三、实战
1、牛金出战的必然性
㈠“[color="Blue"]人报吴兵已渡汉江,必须迎之”。
这个“人”是谁?大概和庞德战关羽鸣金收兵的那位一样,这属于基层建设的一部分。军队管理是个问题,毛主席教导我们,“加强纪律性,革命无不胜”,同时也有古人云,“不以规矩,无以成方圆”。这就是说,素质高的队伍,组织纪律强,各司其职,严格执行“岗位责任制”。这个人负责地强调,“必须迎之”,就是说不这么做就不行。不行的程度大到要改变曹仁与曹洪的前期预测和部署的程度,第一责任人曹仁在此情况下认为,“坚守勿战为上。”言下之意是,这个临时局势造就的“必须迎之”,相比主公曹操拟订的“坚守勿战”的攻略,上,就是说后者比较起来更好些,并没有否定前者。那么,上策之余呢?很清楚,还有中策和下策。退一步讲,即使下策,也强于束手无策。策划的目的,或者是让自己得利,或者自己失利换取对方更大的失利。曹仁项目总负责人需要决断,麾下意见集中统一筛选。不同位置,考虑问题方向不同。
㈡骁将牛金奋然而进曰:“吴兵临城而不出战,是怯也。况吾兵新败,若不[color="blue"]重扶锐气,军皆堕也。[color="blue"]愿借五百军士,某当决一死战!”
称牛金骁将是说其以往的勇猛,主动奋然进言证明当时之勇。一套分析下来,头头是道,足以证明其并非一时头脑发热。探究其力陈之言,怯战对士气影响之大,甚至足以决定战局。同时,其思考的全面性在于,借兵五百。这个措辞恰如其分,增一分多余,减一毫不足。“借兵”,奈人寻味,不愧名著斟酌字句洗练,意思是从大处讲不违反曹操遗训,不组织大规模战略进攻;从细处看,借有私下人情的味道,有功是集体荣誉是领导有方,有过不会太大损失,且个人负责。考虑了这么全面,曹仁只能“仁从之,令牛金出马”。令,就是强调官方性。就是曹仁不能让小弟弟小觑自己,别人给你老大留足面子,不让你难办,一个好的“老大”,自然知道该怎么“罩着”小弟弟,这就叫做会在道上混,这就叫原则。那么,牛金,为了锐气,为了老大顶着压力驳下面子的这个令,于是就“决一死战”了。
㈢仁从之,令牛金出马,与丁奉更不答话。约战四五合,丁奉败走,牛金引五百军士追赶入阵。
既然心存死志,而且老大曹仁又不惜犯错误地“倍儿”给面子,那么,牛金自然不磨磨叽叽了。什么打招呼的,也甭忽悠了,全力以赴,讨死对方或被对方讨死,这就是武者或者“被知己了一把儿”的士的宿命。一往无前,则自然所向披靡。
丁奉,如果有诈败诱敌的可能,则必然要“来将通名!”喊话,这是生脸儿,要么“小金同学别来无恙?曾记否,到江南蛙泳,浪遏飞舟。”假惺惺问候这是熟悉的。自然,没事儿献殷勤,非奸即盗。你要诈败诱敌,对方没死没活,这仗打不长。除非这鱼饵比鱼强很多,否则肯定招架不住速败。但是,牛金“追赶入阵”,难道大智若愚?这要分析下:
蒋钦是先锋,职责不多表。因为是蒋钦,用计成分不大。等周瑜主力到场,摆阵势,对曹仁用计谋,这可信。牛金五百兵,牛刀小用不值当。牛金前面看,不似莽撞,只是要用自己或者敌人的鲜血,唤醒大部队的潜力激发出来。所以,入阵,就是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的“入”了,就是主动进去了。既然入了,自然就不是丁奉引了。言下之意,丁奉或许有引诱的成分,但牛金入阵却不是引诱的结果。再退一步讲,丁奉没有很好完成诱敌任务,起码,不如高顺绕阵,不小心冲散自己的阵型会造成不期望的意外损失。阵,不但有士兵的队形,还有拒马、鹿砦、碉堡、营地、仓库等设施,还有弓箭、器械、粮秣等物资。阵是组织进攻的有效形式,相对较易集中集体力量克敌。同时不难理解,也是防守御敌的有力手段。所以,一般情况下切忌少量部队轻易进入敌阵,智将都知道“势孤”的道理。
㈣奉指挥五千军一裹,围牛金于阵中,左右冲突,不能得出。
丁奉指挥五千军,如果不是Bug,蒋钦不知何故丧失指挥权?可见没有接应的意思,从而诱敌可以否定了。“一裹”,形象,也强调了实力悬殊。围,而不是困,也似乎在说,围是丁奉在努力,困是牛金入阵入彀入瓮。分析这个字眼儿,强调谁操纵了主动权,确定了这个,从而能够清楚判别出是否有计谋的成分。山高月明,水落石出,都清楚了吧。“左右冲突”意思也是一分为二的,一方面牛金的锐利不可抹杀;一方面丁奉越俎代庖僭越蒋钦,是否有引诱曹仁的成分呢?但是,围棋强调顺序,强调下一手,强调后续手段。残酷无情的现实是,先锋事实上无形被夺权了。“不能得出”是伏笔,强调牛金厉害,只是还不够很厉害。怎样才算很厉害,反其道而行之,“能得出”呗。吹,不信谁能做到这一点!慢,请听下文分解。
㈤曹仁在城上望见牛金困于垓心,慌教左右备马。
曹仁看的是困,这是旁观者清。表面上,丁奉情况紧迫越权行事,指挥五千精兵围裹牛金五百兵,双方骑虎难下,尽管对其无可奈何,但兵力差距大,造成事实上的——“困”。丁奉从权表明来不及交接,从而益发显示了牛金对其强大的压迫力。牛金冲突不逮,也反衬出蒋钦和徐盛与丁奉的默契来,东吴别的不说,起码统率力防御力尚可。
长史陈矫谏曰:“丞相以重任托付将军,牛金不听约束,妄自出战,以致如此。假使便弃此数百人,何苦将军轻出而救乎?”
陈矫指出“弃此数百人”完全吻合前面的展开分析,“牛金不听约束,妄自出战”便是失利局面下牛金必须面临的最终审判,光棍儿要自己负责。
仁曰:“不然。牛金一失,则南郡不可保也。”
再次呼应,牛金骁将,牛金的重要性,牛金战前一席话的重大军事、政治意义。南郡新降后,局势不稳。亲刘琦、刘备流,同情刘琮暴死者,刘表江夏文人旧交,周瑜借刀杀人张允、蔡瑁及其蔡家,都是汹涌暗流。曹军新败,牛金讲过,现在太需要一场胜利了。曹仁是曹操走后当然的老大,他不能反对曹擦这个大老大,但毫无疑问他肯定了牛金的看法。所以,牛金代表曹仁出马,不能牺牲,如果牛金危机四伏,曹仁不得不出马。“牛金一失,则南郡不可保也”潜台词如上。
遂披甲上马,引麾下壮士数百骑出城。陈矫于城上助喊擂鼓。
依然不违背既定战略,防守,仅仅数百骑出城,因为对方的主力还是未知。陈矫,和曹仁、牛金配合得当,兄弟同心,其利断金。读到这里,便知,大司马此行必有斩获,yeah!
2、牛金乃至于曹仁在战略防守中的小规模反击及其意义
牛金以自己的具体行动,诠释着前面的进言,有力地证实了积极防御的效率,并感动了曹仁。在下想象,曹仁忍住泪水有些恶声恶气地堵陈矫的嘴。
曹仁领兵离吴兵百余步,逼于一沟之上。陈矫欲教曹仁只就那里住扎,遥与牛金为势。只见曹仁大呼一声,骤马就飞过浅沟。众皆奋力而过。
百步,就是射住阵脚的距离,一般士兵比不了名将射箭能够百步穿杨,百余步,也就是没有“入阵”。沟,或许是自然形成,对方合理利用地形地物;或许是人工制造,拱卫阵地必要措施。浅,强调程度不够,或者说明统率将领粗疏,没有意识到;或者说明时间仓促,来不及加强。那就可以说,牛金的进言和行动,太必要了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,牛金一行在前,曹仁身先士卒,能不奋力?!
仁独当先,挥刀杀过吴阵。
牛金,不排除是曹仁的试探,有了刻度以后,胸有成算。“杀过吴阵”,由牛金反衬出的强大防御力的“吴阵”,在曹仁面前土鸡瓦犬般,曹仁比牛金强。强到哪种程度?“徐盛迎之,不能当抵”。强的结果:“曹仁杀到垓心,救出牛金”。
《左传·成公二年》:“齐高固入晋师,桀石以投人,禽之而乘其车,繫桑本焉。以徇齐垒,曰:‘欲勇者贾余馀勇。’”
余勇可贾的出处在此,用在曹仁身上也合适。“仁回顾尚有数十骑在阵不能得出,遂复回突入重围,所到之处莫敢拦阻,又救出这一彪军马。正遇蒋钦拦路,仁奋力冲散。”
曹仁、牛金最多不过一千人马,面对数量是五倍,质量是精兵的敌人,在恶劣的政治、军事环境下,此举非凡,无与伦比。但是,曹操的战略防守命令压力下,曹仁也很难做。所以,曹仁奋力冲散,而不能进一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而扩大战果。
牛金助威,仁弟曹纯亦引兵出,混杀一阵,吴军大败。
牛金、曹仁相辅相成,亲密武将曹纯乱入,据说这是虎豹骑司令。打虎亲兄弟,上阵父子兵。这样的组合下,联动、辅助,东吴败得也不算很冤。但是,没有疑义的是,曹纯登场是量化效果,曹仁出马才是质变之根。
曹仁得胜,缓缓而回。陈矫等迎门接着,举杯称贺:“将军真天神也!”
后来的文鸯,缓缓而行颇似曹仁,这是大将的素质。陈矫也许不是肉麻的吹捧,一方面,当时他进谏是其义务;一方面,意外的收获后,以及亲眼目睹战况,直属领导完全能够当得下这个不算大的高帽子。
四、总结表彰
局部战役,牛金,没有辜负骁将之称,曹仁,不愧天神之誉。牛金进言,曹仁后来的断言,都被具体行动所证实。
东吴之败,是出乎意料的。“却说蒋钦兵败,折军数多,回见周瑜。瑜大怒,欲斩之,众将告免。”蒋钦被丁奉打乱计划,他没直接败有点儿冤的替罪羊。加上“瑜即点兵要与曹仁决战”,更倾向于证伪诈败诱敌的因素。
可惜,丁奉是黄忠那种大器晚成型的,这时候战胜他得分稍微缩水。而曹仁,冲击力强不必说,徐盛不能当,蒋钦被奋力冲散。大概地有:
曹仁>蒋钦(消耗后需要奋力)>徐盛>丁奉
牛金被谁缠住?丁奉不足,加蒋钦?所以徐盛有空儿。所以牛金>丁奉是肯定的,如果丁奉+蒋钦<<(远小于)牛金,徐盛应该上场帮主将的忙,显然不成立。冲突不出和不动这是不一样的,不动说明丁奉+蒋钦≈牛金(就是接近,短时间里谁也没有压倒一切的优势,则必然陷入胶着),冲突说明丁奉+蒋钦<牛金。牛金想死,当然不是寻短见,而是拼了命了,那么,短时间丁奉+蒋钦<牛金可以成立。对方能看出来,曹仁出马也是看出来了。长时间以后,牛金体力消耗殆尽,迟早会变成丁奉+蒋钦>>牛金。曹仁数百骑攻入敌阵必然要消灭或者冲散或者击退阻挡者,这个消耗也很大。至于牛金和曹仁怎么比,难说,特别是,“吕布姜维”兄的武评模型包括巅峰年龄因素,体力损耗因素等方面,兼顾到不那么严谨,或者说缺少证据。
按在下的行文要求说:
曹仁>牛金>蒋钦>徐盛>丁奉
没有直接实证支持曹仁>牛金,但是这里作者就是用牛金来证明敌人强大,从而表明大败敌人的曹仁的确是天神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