刚劲柔韧荆楚中坚
——我说文聘
Ⅰ、不清楚算序言或是题解
荆,从草形,从刑声。落叶灌木或小乔木,花穗状,青色或紫色。又名楚。《说文》曰:荆,楚木也。干坚韧,无刺。贫贱之家,以为束发之钗釧。庙堂之上,作刑罚之笞挞。大禹治水,分天下为九州。长江中游为荆州分野,故有荆江,因而荆山。曰周初熊绎立国于此,所谓荆蛮。屈子行吟,伍员鞭尸。卞和执著献璞,剖之得璧,价值连城,“受命于天,既寿永昌”,为传国玺。故云虽荒蛮不掩其人杰地灵也。
时光步入三国,荆州风云变幻。汉室宗亲刘表刘景升,谋略士族蒯良、蒯越,结亲于豪强蔡瑁,收纳贼寇张虎、陈生,打击豪族,招抚流民,一时繁兴。虽说曾打杀江东猛虎孙坚于先,可后任庶子刘琮也束手纳降低头于南下之曹操。后人多痛恨刘琮幼弱蔡瑁谄佞,更有说荆楚乏武勇之士见用。文才有江夏八俊的荆州,在野隐逸着卧龙凤雏诸大贤如日如月,周围簇拥着的繁星点点,为何不见大将?吕公分量不易称量,黄忠、魏延或说需要日后良秀驾驭,王威近而难服众,蔡家虽重实在尸位素餐……微斯人,微斯人哪!
Ⅱ、于濛濛雾边缘徘徊的高手——汉上文聘
闲暇时对三国演义人物评述自得其乐趣,通常把对文韬武略倾慕之心,具体实物化到某一个人物身上,譬如诸葛亮的智慧、刘备的仁德、曹操的奸诈、关羽的忠义……都不再是具体的历史人物或者艺术形象,而成为一种浓缩了的美的抽象的借代了。
荆条不蔓不枝;刚劲柔韧,硬挺而不易折;无刺,近者不伤。
文聘,明大义,“常愿据守汉川,保全境土,生不负于孤弱,死无愧于地下”。不党私,不阿权贵,言不为上所用。幼主有难首先想到文聘,“曹操在樊城使人渡江,唤刘琮相见。琮惧怕不敢往见,蔡瑁、张允请行。琮教与文聘同去”;曹操招降尤其注意文聘,“(曹操)随即拘集诸将,新旧中皆无文聘,使人寻之,方才来到”。为人识地理,为曹军向导官,追刘玄德及民众至当阳县。
相对而言,文聘胆大心细、武艺高强,但由于权威性表现缺乏:没有擒斩一二流名将,没有与超一流上将交手上百回合,无法直接呼之为绝顶高手。但是,灰尘掩饰了金子的光泽,我们未必非要擦拭,称量比对的方式一样可以逼近真理、步入全真的殿堂。在此之前,我们暂时保留,称其于濛濛雾边缘徘徊的高手,暂时还不清晰明了之缘故。
Ⅲ、演义崇尚的武勇牛刀小试
刘备为人素有仁德之名,正符合玄德表字。不提公孙瓒庇护,但说吕布客居龌龊,刘备南伐叛逆袁术时,月夜趁虚夺徐州。而后,能“送老小还玄德”。甘、糜二夫人对玄德曰:“吕布令兵一百把定宅门,诸人不敢即入。常使侍妾送物,未尝有缺。”如此受人荫护之恩不仅不回报,反而夺人基业,素有屡杀继父之名如此狼子野心的吕布,能容刘备镇守小沛,不显吕布之宽厚足见枭雄能力魅力之一瞥。投奔曹操,引见于汉献帝,封为皇叔,“操拜玄德为左将军之职,封宜城亭侯”。荀彧刘晔等“一班儿谋士”意欲不利于刘备,曹操不纳,虽有青梅煮酒之险,但仍重用。“御带血诏”后,“匹马奔冀州”,颜良文丑为关公所斩杀,刘备在袁绍身边能全其身。投刘表,居新野,亦不乏宵小辈算计。这一算计啊,引出荆楚一位英雄来,很耳熟的套辞吧。
看,《跃马跳檀溪》篇,蔡瑁与蒯越设计刘备,切莫小觑此二位,孙坚不得全尸血肉模糊。赵云带兵三百,护弼左右。文聘、王威的任务是对付赵云。蒯越之见地未必算高,蒯越之谋划却不凡。计划实现,料赵云难逃厄运。不想的卢不妨真主命,文聘、王威和赵云的对战错失良机。当然,有人会说:没有交手,何以分高下?诚然,可以说赵云大难临头,也可以说赵云无虞。赵云保镖,蔡瑁与蒯越以文聘、王威对付,此次行动意外中止,孰高孰低,存疑于此。又有人会说:以二对一,高低立见。其实不然,荆州之谋乃杀人灭口。如果只派一人,即使高如荆襄之魁首的黄忠,急切间,多为平手,难擒杀。考虑到,后来刘琮投降录为青州刺史路途死于非命,于禁下手,王威一同死难。所以通常考虑,充其量,王威不会高于于禁。于禁单挑赵云,胜望更属虚谭。假定存在可能,于禁连同黄忠一起联手,而且酒桌突然发难对付赵云,似乎小有所成。比如酒桌于禁对赵云虚与委蛇在先,黄忠后有“馘斩夏侯渊”之实,存在得手的希望。故此,文聘有比拼黄忠之资。注意,是资,而非能。
只言这务虚的资啊历啊,没有事实上的过人之表现,实在难以令人信服的。莫慌,且看《败走江陵》篇:“其人身长八尺,面貌雄伟,南阳宛城人也,姓文,名聘,字仲业,乃荆州大将也。挺抢跃马,直取魏延。两下军在城混战,喊声大震。”……“魏延战文聘,从巳至未,手下人皆折尽,匹马出城。”“却说襄阳城中,因文聘、魏延厮杀,杀死千万余人。事定之后,曹操在樊城使人渡江,唤刘琮相见。琮惧怕不敢往见,蔡瑁、张允请行。琮教与文聘同去。”
文中明言“大将”一说,可见并非泛泛之辈。再说死者,“千万余人”,泛数也,万儿八千之意。并非一千万人,那时候,据说全国人口也不过千万之数,扣除一半女流,再去十五以下六十以上老弱一半,要有四千万口来选千万,荆州部分兵丁绝对不会如此之多。考虑到,“杀人一万,自损八千”。假定前面所述为九千死者,合理性较强。鉴于兵种事实上完全相同,内讧么,按杀损比例,结果分别为:自损四千,杀人五千。文中写有魏延“手下人皆折尽”,即五千手下全死。而文聘呢,手下死亡四千。合计正好九千,吻合“杀死千万余人”。鉴于我们的理论计算,符合实践,而此理论又自谐调,无明显破绽,在没有更完善的理论发布前,须,承认我们的理论为真。
魏延,在此不是考察的对象,但是却作为传递量化数据的参量而出现。对战包括将战与兵战两部分。兵战威势不凡,士气浩荡,“喊声大震”,结局早已山高水低水落石出。将战呢?明文文聘“挺抢跃马,直取魏延”。如果一方势弱,另一方必掩杀,显然无。从持续时间上分析,“从巳至未”:巳时,早上九点至午前十一点钟;未时,过午一点至三点钟,时间差历经巳午未三个时辰,极端地讲,二加到六减个小时间隔。古人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。炊食亦然,早晚两顿。估计打仗对于军队就是干活儿,应该不会中间插播广告时吃个盒饭什么的。从两个加小时时段看,以马上战将每回合五分钟计算,约成近五十回合。如果持续六小时减,可媲美张飞战马超,马超战许褚,许褚战典韦,再续一个辉煌的对战经典咯,因为这是连续的一百四十四回合,不带一百回合换马的,更没有谁大叫先歇一会儿的。以前者近五十合无法直接推导得出文聘等于魏延,而后者此结论则完全成立。当然,成立还有几个边界约束条件,最起码一点必须两人是正规的对战且严格平手。
是不是平手呢?取中间值,九十六回合近一百回合基本符合。正规单挑的标准也是见仁见智的,平手与否见疑。答疑于此:既然掩杀不存在,说明平起,考虑魏延势孤,“手下人皆折尽,匹马出城”,不能加分;而魏延匹马独善其身,文聘既然没有“手下人皆折尽”,即拥众不能伤对方独个人,也不能加分,表面基本平手。为什么说基本呢,有一个不利于魏延的隐藏假定:不排除魏延不敌的可能性存在,于是舍卒保车,最终造成魏延“手下人皆折尽”。但是在此假定前提下,文聘即使小有先机,但是凭此时间段限制,在有士兵的前提下,不足以将此先手转化为明显性的胜势,更不说最终胜利了。而且局面实际上至多有文聘先清理小怪后了结大博斯的前奏,但是魏延结果“匹马出城”,我们可以说料不能胜,起码的事实是不能结果文聘,以魏延性格,没有诸葛孔明的制约,此公绝对不会放弃利益而去的。
结论,文聘事实上杀尽魏延兵卒,杀跑魏延,而对战时间足够长,因此,文聘不低于魏延。
绝对的一手。
对比庞德,曾记否,汉中鸡肋之典,曹操掉牙。庞德奋威,方退魏延。这里注意的一点是:曹操性命攸关危在旦夕,庞德是突然杀出护主,对于魏延是突发事件。当然了,久经战阵,宿将一半数应有适应性,否则颜良夏侯渊会死的,魏延会不会幸免呢?况且,此时此刻,庞德又是变身后的超常状态,当然了,这个状态也不会持续很久的。相比之下,文聘对战魏延的长时间里,双方平均都是常态,或者不排除其间或有短暂的超常态的可能,但是很短,关键点是不能影响到结局,而且同时必须没有影响到结局。魏延败于庞德,是全身而退。常态的文聘,使魏延呈略微有劣势的发展趋势,但是还没有到失败的前状态的一种全身而退。
至此,我们是否可以初步下个文聘战力的进一步的小结论:文聘,长时间对战魏延,基本上接近甚至拔高到几乎达到常态的庞德的水准。
一般认为,蜀汉五虎将,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,曹魏三猛许褚典韦庞德,外加吕布文丑颜良,所谓超级一流,吕布文丑分别少许强弱。魏延排五虎之后,诸葛认为有对付张郃的实力。如果文聘不弱于魏延,有时接近庞德,我们没有理由去坚持某些惯性的陋习,一起大胆地喊出来吧:对!那就是——文聘,也是高手。只是先前不是那么清楚,故而前面有言在先,“于濛濛雾边缘徘徊的高手”,即言,雾中看不清,而不是大家不清楚,在下斗胆,尝试做些拨云见日的合理的皮毛小事而已。
Ⅳ、风云变幻一瞬即逝
立论后,须要证据。韩信似曾说过大意如此的话:刘邦善将将,韩信善将兵。三言二拍里有韩信冤死后转世为曹操,这不,汲取教训,也善将将了。鼎足之势,曹操唯才是举,不拘小节,其用人之道为天下所服。所服者非惟人之用,更重要的是人之所用,得其所也。
用刘备不说其伪,用“管粮官任峻部下仓官王垕”的“头以示众耳”不提其奸诈。《长坂坡》篇:“曹操亲领铁甲五千,限一日一夜赶上玄德。令如风火,谁敢怠慢,都跟文聘而进”。此为向导,向导又称乡导。曹操用“袁绍旧将田畴”,“为靖北将军,作乡导官,为前驱,张辽为次,操自押后”,“至白狼山”,大破“袁熙、袁尚会合冒顿等数万骑”,定北方。刘备“命王平为偏将,领乡导使”,破曹操,定汉中。吕凯向诸葛亮献著名的“平蛮指掌图”,不说游戏中的作用和特殊功效,单说“孔明观毕大喜,就用吕凯为行军教授,兼乡导使”,后七擒孟获南人咸服。所举实例无他,唯证实乡导官职责之重也。向导斥候,三军之耳目,在没有电信技术的过去,重要程度自不分说。
乡导官,不是单纯指乡土人导向,也是一个官,而且是将官,也分有类似先锋的职司。证据:玄德死战。正在危急,忽一彪军来,乃张飞也,杀开一条血路,救玄德望东而走。回头观看,南边有千百人马杀到长坂坡下,文聘当先拦住。玄德骂曰:“背主之贼,非大丈夫也!”文聘羞惭满面,领兵投东北角去。背后许褚赶来。张飞保着玄德,杀散铁骑,迤逦望东而走。
当然不排除功利心。于是,文聘,有表现的机会了,这个机会媲美虎牢关的吕布。可惜,可惜。文聘义理不低,前面曾撰述其明大义,故此没有一对二战张飞与刘备。魏延的确曾有败绩于张飞,但不代表也许小小之小的优于魏延的文聘就怯战,见到张飞与刘备,尚可一搏。注意注意,此搏也,而非博,文聘不足以博胜负,渺茫如海上起大雾,但是可以搏斗以伺后援,防御多攻击少,游斗纠缠这是个求解低限度损失的对策问题,而且,有兵。看看吧,许褚背后赶来,真巧,就差几分钟的事情。历史不喜欢假如,大多是按强者的计划进行。好,一个细节,小提示,好斗的益德将军,此刻难道认可文聘不凡的实力而恭听兄长的说辞?
如果勇猛的张飞在此篇在这个时空切片更多体现了智慧的闪光,那么,诸公试观《据水断桥》篇:赵云得脱,望长阪坡而来。后面文聘又引军赶来。子龙已到桥边,人困马乏,见张飞挺枪立马于桥上,子龙大叫曰:“益德援我!”[援者,人皆言子龙求救于益德,懦也。不然。子龙在军中杀了一日一夜,方才得脱,便是铁人铁马,到此亦困矣。见自家之人,安得不求救也?何懦之有!]张飞应曰:“汝可速行,吾自当之。”
人云赵子龙勇猛,甚至曹操爱才而禁止放箭。虽然张郃追杀被刘禅显圣吓退,但是没有吓着的文聘为何奋起直追?有人说文聘不知赵云之勇,此言不成立。前面已有文聘、王威对付赵云之攻略,又有文聘追杀张飞和刘备之事实,而且刘备一行久住荆州,文聘可以多方面了解对手。反之亦然,刘备一行也能了解荆襄人物之能。当然,不排除文聘是个不知深浅的无能之辈。从蒯越设计看,从对战魏延分析,非也。而且,要命的是,文聘撵着赵云,赵云不敢交手。文聘赵云互相了解与否且不言,赵云心细是肯定的,言下之意,对于带兵的文聘,不打无把握之战。或者有人说“子龙在军中杀了一日一夜”,果真如此,请看:“曹操亲领铁甲五千,限一日一夜赶上玄德。令如风火,谁敢怠慢,都跟文聘而进。”在此期间,刘备一行携老幼中途扎营食宿。等文聘追及长阪桥,如果赵云厮杀一日一夜,那文聘就是两日两夜没有休息了。强弩之末,不破鲁缟。凭赵云的眼力、经验和武勇,对付疲师,当然不在话下了。
如果在乎,那就是顾忌三个因素:一是刘禅在怀中,二是强敌在前,三是有更强大的外援出现了。考虑到后来赵云当众亲口对刘备说:“此一日袍内无动静,多是不能保也。”既然赵云感觉刘禅有一天的时间不动了,又认为希望不大,所谓“多是不能保也”,所以,刘禅因素变弱。如果追杀者又是晏明淳于导流,想来赵将军不在乎增加两个死者,把自己的战绩升级为曹营五十六员名将。同时,桥头矗立的如果是铁面神箭的糜芳将军,我们想,赵云大概会嘀咕“一起扯乎吧国舅啊”。而张飞,似乎一样没有休息吧。至于强敌这个因素,文聘,这个怎么说呢?正想证明或者证伪之呢,不过,耐心统观全文之后,自然不言而喻。当然,一旦观后有与在下写作意图相反的结论出现,正常情况下,尽可言在下信口雌黄,但更盼望不吝指正。
说到文聘,借用一语,是骡子是马,拉出来瞧瞧。看:却说文聘引一枝军到长阪桥,撞见张飞,飞取盔挂于马鞍前,横枪立马于桥上,倒竖虎须,睁圆环眼。又见桥东树木背后尘头大起,又见树影里有精兵来往,文聘勒住马,不敢近前。俄尔魏将曹仁、李典、夏侯惇、夏侯渊、乐进、张辽、张郃、许褚等都至,见飞瞋目横枪立在桥上,又恐是诸葛亮之计,皆不敢近前,扎住阵脚,一字儿摆在桥西,使人飞报曹操。操闻知,火急上马,从阵后来。
文聘,遗憾的是仍然没有与张飞交手,我们可以直接说,他没有白马关羽刺颜良那气概山河的冲天霸气。稍微逊色的是黄忠馘斩夏侯渊,但是,此外没有人能如此辉煌。文聘自不例外,至多群殴。没有采取攻势的原因明文写出,三点:一是猛张飞当桥,二是树林疑似有精兵埋伏,第三点是后续赶来的曹营名将精英唯恐中诸葛亮之计策。
毛遂自荐是有布囊可现锥子尖,文聘又一次错过了进入囊中的机会。我们的文聘,难道就没有机会了么?
Ⅴ、大将之实
机会永远是赐予有实力的有心人,人才终究会处于囊中锋芒毕露的。
文聘身为荆楚之士,虽然没有大户蔡瑁张允的势力作水军都督,但是将一部军却也不难。看《三江调水军》篇:水军中军黄旗毛玠、于禁,水军前军红旗张郃,水军后军皂旗吕虔,水军左军青旗文聘,水军右军白旗吕通。马步前军红旗徐晃,马步后军皂旗李典,马步左军青旗乐进,马步右军白旗夏侯渊。水陆路都督应使:夏侯惇、曹洪。护卫往来监战使二员:许褚、张辽。其余骁将,各依队伍。
看看比肩将佐的声名,文聘实力可见一斑。官职说完之后接着看水战表现:却说焦触、张南凭一勇性,飞棹小船而来。韩当独披掩心,手执长枪,立于船头。焦触船先到,急教军士乱射之,正与韩当船头相抵。当用牌遮隔。焦触拈长枪与韩当交锋。当手起一枪,刺死焦触。其船急回,隔斜里周泰船出。张南挺枪于船头上交锋。两边弓矢乱射。周泰一臂挽牌,一手提刀,两船相离七八尺,泰即飞身一跃,直跃过张南船上,手起刀落,砍张南于水中,乱杀驾舟军士。韩当船齐到,十只船尽皆赶败走船于半江之中,与文聘船相迎。两边摆定船只厮杀。
却说周瑜立于山顶,与谋士遥望江北水面,艨艟战船,排合江上,旗帜号带,皆有次序;回看文聘与韩当、周泰截江相持,尽力而战,文聘抵敌不住,拨船而走,韩、周急催船赶。周瑜恐深入重地,便将白旗招飐,令众鸣金。周、韩遂挥棹而回。
在周瑜用旗语遥控指挥下,韩当、周泰二人把焦触张南一个回合结果后,合战后至的文聘,遗憾的是文聘以一敌二败走。韩当周泰先锋杀敌,也充分显示了东吴以及自己本身的实力。
周泰算东吴挺猛的,“时更深,泰抱权上马,数十贼众,用刀来砍。事急,泰弃马,身无片甲,提刀杀贼,砍杀十余人。随后一贼跃马挺枪,直取周泰,被泰扯住枪,拖下马来,夺了枪马,杀条血路,救了孙权。余贼远遁。周泰身被十二枪,皆是阵上所伤”。
二人合力呢?请看《兴兵下江南》篇:“东吴大将韩当、周泰,两骑马直冲将上来。操背后有大将许褚纵马舞刀,敌住二将,曹操得脱归寨。许褚与二将战三十合方回。”
面上看来,韩当周泰陆战许褚三十合平手,考虑到夜里劫营多乘胜势的士气来偷袭,这个平手里面含有东吴方保留的成分。而且,许褚拖延韩当周泰,曹操安全返回就是本次战术胜利。进一步考虑到东吴二将所善水战,下马上船,二人战力不会减弱。以此对比二人,文聘表现不如许褚,这与上文所分析的文聘表现接近庞德并不矛盾。水战陆战之间的可比性传递性有多大比例,这成为衡量文聘武勇的一个重要的技术指标。鉴于东吴陆战难得寸土,水战保家自是时常小胜富富有余。类比假定,水战比陆战的韩当周泰明显后者强,这个假定的隐含前提是东吴能在与曹魏的对抗中自保,而且,承认将军的因素在战争中起到积极主要的作用。
文聘必须承认其水战的能力,比牺牲的所谓擅长水战的焦触张南强不少。而且自诩“某在水上颇熟,愿当一往。”同时,鉴于荆州对东吴几场胜战陆地最为辉煌,有“孙坚跨江击刘表”之回目可证,但是不见得荆州水战也强过东吴,否则东吴何以存身?
既然说到这里,考虑到韩当周泰的水战加成,文聘失败于二人联手,以及与二人陆战许褚三十回合有所保留的平手,虽然差别较魏延对庞德的传递结果较大,我们提取出长江的贡献,考虑到陆战的保留,韩当周泰继续作为参量,将文聘传递到许褚,那么此消彼长,差距变小,符合许褚庞德间顺位的关系。那么,我们这个传递就有合理性,我们的传递所得到的结果呢,置信度就高,自然而然,我们所做的的证实工作,进一步接近真理了。当然,我们容忍质疑,在真理没有发布前,我们保留不同的意见。
不利于文聘的事实就是他没有上文提及的两大方面的可靠的事实,而且在《赤壁鏖兵》篇有:来船渐近。程昱看了良久,复曹操曰:“来船必诈。且休教近寨。”操曰:“何以知之?”程昱曰:“粮在船中,重而行稳。今观来船,轻而且浮;更兼今夜东风甚紧;倘有诈谋,何以当之?”操曰:“然,谁去止之?”文聘曰:“某在水上颇熟,愿当一往。”言毕,跳下小船,用手一指,十数处巡船随文聘舡出。聘立于船头大叫:“丞相钧旨,南船且休近寨,就江心抛住。”众军齐叫:“快下了篷!”言未绝,弓弦响,文聘被箭射穿左背,倒在船中。
既然负伤,自然短时间难以激战,故而在《败走华容道》篇见:正走之间,毛介救得文聘性命,引十数骑到。
也许命运一再戏弄他,不给他男儿激战沙场建功立业的机遇;也未必不是上苍眷顾他,不让他关键时马失前蹄,葬送难得之名。于是乎,我们的大将文聘,永远在雾中徘徊么,何时走到台前来?
中箭,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宿命?
Ⅵ、雾散了,而天又快黑了
摒弃唯心,事情的发展往往如此富于戏剧性,一旦其存在这种发展趋势。呵呵,言外之意,是说在下表述也许仍然不够很清晰,也反映了在下说清楚某个道理需要的时间很长。不过,暂时的不清晰不代表永远陷入不可知论而不能自拔。通过大量的事实数据,通过理性的梳理,我们可以间接得到很多真实线索。如果存在一个科学完善的三国演义武力评测系统,我们将所得到的合理数据正确输入,应该能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。
但是,对文史作品的评述,往往主观因素的倾向性作为主要掺杂成分这个比例因人而异。如果没有定量的模型,仅仅是描述性地大致定性勾勒,那么真的就是一百个人便有一百哈姆雷特而丝毫不奇怪了。
如果不存在一个合理的数学模型抽象,而是某种统计的结果,我们说,统计的目的是体现共性的。越是特色的东西,越被容差所拘限约束,越是离期望越远。更重要的是,如果我们考察的样本有限,总结的结果必有限。如果样本是总体的全部,再用总体中的某个样本来检验总结的规律,从数学上讲,这是循环论证,是错误的思维方式。这里不是诱导人们进入强辩或者诡辩的两难境地,以主观性见解为特色的武评,没有绝对令人信服的道理。但是,能较好地自圆其说的系统,在此前提下,往往为大多数人接受。而在下粗浅的评啊,说啊,目的不是布道,更不是意志的征服,而是一种对等的交流,甚至是一种学习的尝试。
回过头来,认可文聘的实力,我们才继续读书,很多问题便显得很自然了。《大宴铜雀台》中:左右欲取锦袍与曹休,绿袍队中一骑而出,曰:“丞相,锦袍也合让俺外人先争,汝宗族中不宜搀越。”众视之,乃汉上将文聘也。众官曰:“且看文仲业射法。”聘拈弓纵马,一箭正中红心。金鼓齐鸣。
这里,我们不仅看到了箭法,更重要一点是含有文聘有资格有能力竞技夺标的意思。至于这里汉上将的措辞,也是很耐人寻味的,还有外人之说,隐约闪现文聘心头那个忠字来。当然了,射箭的越往后越猛,在下也不刻意违心唯心地去把文聘一味拔高。
后来《汉水大战》时,文聘堵截黄忠合后张著三百军回营之路,协助张郃、徐晃围困偷袭焚烧粮草的黄忠张著。手下慕容烈被赵云刺死,仍旧没有与黄忠、赵云交手。
更往后,在《魏主伐吴》篇:魏黄初五年秋八月,会聚大小将士,令曹真为前部将,令张辽、张郃、文聘、徐晃等为大将先行,许褚、吕虔为中军护卫,曹休等为合后,刘晔、蒋济为参谋官。
正惊讶之间,忽然狂风大作,白浪滔天,江水溅湿龙袍,大船将覆。曹真慌令文聘撑小舟急来救驾。龙舟上人立站不住。文聘跳上龙舟,负丕下得小舟,奔入河港。
张辽、张郃、文聘、徐晃并称,可见地位不低,其余三者不乏佐证。不知道这里能否借用数学中的“夹逼定理”呢?如果成立,我们的证明似乎至此可以告一段落了。
救主,不单纯武勇,这似乎是忠于禅让后的合法领袖的又一次表现了。
Ⅶ、结语
《三国志·魏书十八·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》里陈寿评曰:“文聘镇卫州郡,并著威惠。”
楚天风云,有人物如斯。
〖初稿后记〗
1、本文系在下尝试的第二次专门武评,即评说对象为个体;
2、在下“管见许褚战马超”为在下首次现丑之专门武评;http://www.langya.org/bbs/showthread.php?t=42355
3、参考资料取自罗贯中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,没有完全标注,仅仅略点篇名;
4、德薄才疏结语不得已引用陈寿三国志一评收束;
5、错讹之处敬请斧正,也希望抛砖引玉;
6、三人行必有我师,大家帮助在下修订以定稿;
7、若欲转载,惟望定稿后,劳烦知会在下一声。
|